进入 nav导航


123123 官方发布-文章系统
2| 查看详情 | 编辑更新

近日,全球领先的UI设计软件Figma成功吸引了新一轮的融资注入。据彭博社报道,包括Coatue、Alkeon Capital Management和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在内的知名投资者已经为Figma注资,使其估值飙升至1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910亿元)。这一交易被广泛认为是Figma为即将到来的IPO所做的准备。


在这次融资中,老股东Coatue再次加注,而红杉资本、A16Z、凯鹏华盈、Durable Capital Partners等机构也纷纷继续追加投资。同时,资方阵营还囊括了对冲基金SurgoCap Partners、Atlassian Corp.、Fidelity、Franklin Venture Partners、Iconiq、Thrive Capital等知名投资机构。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公司的高管Eddy Cue也参与了此次投资。


根据Figma发言人的表述,这次交易涉及老股的出售,并且已经完成。这涉及到了现任和前任员工以及其他股权持有人,这也就意味着很多人在背后实现了退出,部分员工或许从此步入了财富自由的行列。然而,与2022年Adobe曾经提出以200亿美元天价收购Figma的提议相比,目前的估值已近乎腰斩。这一曾引发华尔街震惊的收购案不仅代表着Adobe自1982年成立以来的最大收购案,更是当时设计行业里最大的收购。然而,这个收购案最终因为所谓的“监管挑战”而宣告破产。对于那些持有早期投资股份的投资者来说,看着自己的投资回报迅速膨胀数百倍后再遭砍近半,他们的心情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随着Figma新的融资消息传来,其最新估值已经回归到一个更合理的区间。这一调整的估值不仅给市场带来了一种从狂热回归冷静的意味,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对投资者而言更提供了一个更加合理的投资窗口。


回顾Figma的发展历程,这家公司在短短几年内从创立到估值暴涨,其每一步都似乎精准地踩中了行业的脉搏。自2016年公开产品面世以来,Figma的估值在短短几年内连续两次暴涨100倍。从2018年估值勉强破亿到2021年估值火箭般攀升至100亿,这背后的成功故事得益于技术的革新以及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两位年轻的企业家迪伦·菲尔德(Dylan Field)和艾文·华莱士(Evan Wallace)于2012年创立了Figma,这间公司的命运似乎一开始就与市场领导者Adobe紧紧相依。在当时,设计工具市场几乎被像Adobe这样的巨头所垄断,且传统设计工具的本地化操作降低了协作效率。Figma的愿景就是打破这一局面。他们看到了HTML5带来的跨平台协作潜力,并决定打造一款基于浏览器的在线设计工具。


在创业初期,他们虽然拥有先进的概念和产品规划方向却面临商业模式的不明确等问题。但一次关键的建议彻底改变了Figma的发展路径并最终促使其颠覆了整个设计行业。在一次与硅谷风投公司Greylock的投资者John Lilly交流后,菲尔德受到了启发决定去向Adobe CEO请教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建议。这一经历不仅为Figma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还为它日后挑战Adobe的地位打下了基础。


到了2015年底Figma发布了Beta版并在次年年底推出了面向公众的免费试用版迅速积累了用户基础。其独特之处在于实现了设计流程的实时共享协作和云端同步并提供丰富的API接口使其能够与多种软件无缝集成并提供SaaS服务这也就意味着Figma不仅限于设计领域其用户范围也得以延伸至非专业设计人员。这一特性在当时有效解决了众多互联网公司在生产流程上的挑战并逐渐赢得了微软、Twitter、Airbnb、Dropbox等企业的青睐甚至国内的大疆也开始使用Figma这也进一步拉大了Figma与Adobe XD之间的差距。


此外Figma还曾公开向Adobe发起挑战在官网上“隔空喊话”鼓励用户不要使用Adobe XD进行云端同步而是选择使用Figma进行云端工作这也体现了其自信与决心。早期投资Figma的硅谷顶级风投Greylock曾提到过评估一家公司发展的“用户参与层级理论”他们认为一个成功的公司应吸引更多用户参与确保用户的持续留存并实现一个积极的反馈循环而Figma在这方面都表现得相当出色。回顾Figma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抓住HTML5的发展机遇还是解决本地化协作的痛点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行业发展的节点上这也正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Figma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偶然更是其团队精准的市场洞察、技术革新以及持续努力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投资者的支持和市场的认可。如今随着其最新融资消息的传出我们期待Figma未来能继续引领设计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并为全球的设计

在远程工作趋势的推动下,Figma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行起来,尤其在疫情期间得到了东风助力。根据2021年的设计工具调查数据显示,Figma在设计类工具中一骑绝尘,其表现远超Adobe XD和Sketch,几乎在所有类型的排名中都稳居第一。这一成绩不仅成为了风险投资所钟爱的成长故事,也使得其估值首次实现了百倍暴涨。


在Adobe的收购案之前,Figma成功进行了六轮融资,其投资者名单中不乏Greylock Partners、红杉资本以及A16Z等知名投资机构。随着这些资本的加持,Figma的估值实现了从2018年初的1亿美元到2021年的100亿美元的飞跃性增长。其中,其出色的应用表现和市场认可度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良好的财务表现则是另一大驱动力。


这一优秀的表现也引来了Adobe的注意,其在一份新闻稿中提到Figma已经建立了一个高效、高增长的业务,拥有大约90%的毛利率和正的运营现金流。相关数据进一步证实了Figma的强劲表现,其在收购当年的ARR已经达到了4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100%,毛利率更是高达90%,净收入留存率NDR超过150%,并保持着运营正现金流。


然而,这场收购案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Adobe的战略转型。Adobe希望通过收购Figma快速获得在线协作设计的能力,以弥补自身产品线在这一领域的不足。更重要的是,Figma所拥有的年轻用户基础和技术架构,对于Adobe来说,是吸引新一代创意专业人士的重要途径。


然而,这场收购案并没有如预期般顺利。在宣布收购后的市场反应中,Adobe的股价应声下跌了17%。市场对于这次天价收购的反应冷淡,投资者担心Adobe为了完成收购可能需要举债,这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股价都将造成压力。此外,Figma的用户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担心Figma会被Adobe同化,从自由开放走向商业化限制。


面对市场的质疑和用户的担忧,Figma的创始人Dylan Field在公开信中表示,Adobe的技术与资源将推动Figma平台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他计划将成像、摄影、插图、视频、3D和字体技术整合进Figma,并重新设计创意工具。然而,这场收购计划最终在15个月后宣布流产,双方均表示无法获得必要的监管批准。


监管机构对这一收购案表示担忧,担心这将导致市场垄断,损害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利益。然而,在这背后还有更多的事情发生。随着AI技术的崛起,Adobe开始重新评估收购Figma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公司意识到,与其花费巨额资金和精力去应对监管部门的审查,不如将资源集中在自身AI技术的发展上。


此外,Adobe也认识到通过AI服务来增强用户依赖性可能是一个更有想象空间的选择。对于Figma来说,虽然这次收购计划流产带来了一定的“损伤”,但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财务表现和市场影响力。最新的数据显示,Figma每年提供的经常性收入超过7亿美元,预计明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亿美元。这为投资人注入了信心,尽管原本接近20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泡汤,但投资回报仍然可观。


然而,这场收购案也给了Figma一些启示。在准备收购期间,Figma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包括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的离职以及团队规模的迅速扩大。这使公司在产品开发方面显得步履蹒跚。推出的新功能被发现存在众多未解决的缺陷,这给公司形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Figma正努力保持其财务表现的强劲。据知情人士透露,Figma近日推出了生成式AI工具Make Design,这是其在AI技术领域的一次探索。尽管此次收购计划的失败可能让公司在AI技术的探索上遭遇了一些挫折,但Figma仍在不断努力寻求创新和突破。


总的来说,这次收购案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给Figma和Adobe都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和启示。对于Figma来说,它需要更加注重产品开发的稳定性和质量;对于Adobe来说,它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转型方向并寻找更合适的合作伙伴。这场收购案虽然结束,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将永远铭刻在两公司的历史中。```

用户可简易描述所需的应用程序,依靠Make Design快速生成完整的用户界面。然而,这一工具因缺乏原创性而遭到一些批评。针对此反馈,Figma作出了迅速反应,选择“暂时停用”Make Design服务。尽管其创新性的Make Design工具暂时下线,Figma并未停止在AI领域的探索和创新。该公司推出了Figma Slides,一个旨在提升用户体验并简化设计流程的演示文稿工具。与Figma类似,其他科技巨头也在积极整合AI功能至其平台中。鉴于Adobe等竞争对手的战略转变和AI技术的迅猛发展,这将给Figma的市场地位和估值带来深远影响。投资者对Figma的态度显得审慎而乐观,这种态度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这一切都表明,AI技术在设计领域的运用正在快速发展,Figma正在这一变革中稳步前行。


|发布人 : 1 发布时间: 1970-01-01 08:33
|留言发给站长
Column 1 Column 2 Column 3
R1C1 R1C2 R1C3
Item Item Item
























---------------









右边分栏
dfasdfa
Flex item 2
Flex item 3














0.152805s